自2019年12月出現Covid-19首例確診個案以來, 這場全球性災難已經超過了兩年。隨著疫苗接種率的提升以及每日新增病例逐漸下降, 世界各國紛紛放寬相關的防疫限制, 並採取「與病毒共存」的模式, 大幅放寬防疫及入境政策。但值得注意的是, 今天除中國以外的幾個國家──仍在封鎖城市, 堅持「清零」策略。而英國及西方歐美等國家大部份都放寬了防疫限制開放經濟, 避免民生、教育及經濟付出重大犧牲, 這些國家已逐漸恢復社會經濟並步入後疫情時代。
反觀中國仍堅持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地繼續實施「動態清零」政策, 難免被質疑這種做法是否明智。中國目前正在積極應對疫情, 工廠停產, 貨櫃車運輸被推遲──這讓民生及經濟陷入混亂。作為中國領土, 香港的抗疫目標與中國的政策一致, 令香港同樣付出了巨大代價。疫情初期嚴格的邊境控制, 已令到香港與外部世界切斷了聯繫, 打擊了其依賴國際貿易及旅遊的經濟。努力不懈追求「清零」付出很大的社會及經濟代價, 由疫情爆发初期的搶口罩、搶消毒搓手液, 限聚令, 到近期瘋搶「快速測試包」、超市瘋狂掃貨儲糧、政府圍封強檢、「蓮花清瘟膠囊」搶斷市, 讓香港陷入一片混亂, 防疫和醫療體系似乎從名揚國際的勇士被打回原形變成跛腳仔 。還記得一年前守住疫情的香港, 不僅洋洋得意, 還駡英國拿人命開玩笑?
中國侵入式的疫情追蹤和隔離政策被認為是監控型國家的一種權力鐵腕型統治, 在尊重個人權利的民主國家是不能容忍的。而中國卻炫耀自己的抗疫成績, 封鎖措施和大規模檢測來處理疫情去證明了中國的治理要優於西方式的民主。
目前大多數國家正試圖「與病毒共存」, 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可以堅持多久?與內地通關一直是香港政府的主要目標, 而「零確診」是必需條件, 香港祇得跟隨其後處於孤立狀態與國際脫軌。可是一直持續投入高度的人力與資源、採取長期防疫管制的「動態清零」政策似乎顯得有些尷尬且進退不得。這時候, 是否從「清零」轉變為「與病毒共存」更適合香港?
Comments